4
2002年4月
電話:(02)25850866 傳真:(02)25850844 
地址:104 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53號B1 A室 
網址:http://www.yinqi.org/ Email:mf@cef.org.tw 
音契─時代的見證人
阮昌榮
(音契基金會董事,國科會工程技術發展處研究員)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自一九八四年成立以來,已經快十八年了,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文化異象與福音異象中尋找我們的定位,不可否認的在過去的日子中音契似乎較著重於文化使命的推動,當然這會引來許多的疑問:這值得嗎?我們所期望的文化異象是什麼呢?台灣文化的基督化是音契執行長金希文在今年三月二日音契室內樂集中所提出的呼籲,多年來音契一直致力於的就是這個夢想,在多年的努力後我們做到了什麼?

  十多年來一直參與音契的服事,每一次站在台上的感覺都不一樣,當第一次站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時,心中的感動久久不能褪去,對以往只能站在教會演出的許多人來說,能站在國內最高的表演殿堂見證神,是何等榮耀與難得的機會!但當音樂廳的演出好像已成為例行演出的時侯,那種新鮮感是否已經漸漸退去,那種福音的負擔是否仍在呢?回頭想想音契過往所走過的路,我們似乎是多年來唯一對台灣社會的各種現象持續發出聲音的一個藝術團體,音契透過每一次演出的機會,持續的關懷台灣改變,當我們在民國七十八年第一次踏上音樂廳的舞台後不久,我們就碰上舉世震驚的天安門事件,對身處台灣的我們而言,除了許多政治的活動外,基督徒能夠做什麼呢?音契隨即在隔年的音樂廳演出了「不是死亡,乃是真的生命」:除了用天安門事件學生宣言中的一項來作為題目外,這首曲子更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六四事件,並試圖找出問題的根源,並從宗教的角度提供答案,在我個人所唱過的曲子中我必須承認這是最難的一首,不但音樂難,那種要表達的感情更難,但無論如何這是一群基督徒對天安門事件發出的回應;隨後每一年的心靈樂篇系列:「回憶與盼望」、「痕跡」、「深淵的求告」、「是神」、「詩篇交響曲」、「台灣情音契心」、「瞻望的年代」等等,在在都看到我對台灣這片土地的關心與期盼,在整個大環境紛紛擾擾的變動中,我們一直嘗試從基督徒的角度對這個社會發出我們的感想和建言;八十八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在隔年九二一的晚上,音契在音樂廳的舞台上再一次藉著台灣系列組曲中的「無言之歌」唱出了我們對這次苦難的哀鳴、也籍著「交響三部曲」中的:「風雨中的家園」、「築橋」、「生之盼」,表達了我們希望為苦難後的台灣帶來生命的盼望,同時我們也唱出了「晚安二十世紀」,向這個人類歷史上充滿最多戰爭與苦難的時代告別,同時也唱出了我們對未來的信心、勇氣與盼望。

  當然我們深知文化藝術本來就是整個社會中的弱勢,古典音樂中的現代音樂更是曲高和寡,因此我們不容易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雖然我們的聲音微小,但我們有所堅持,在文化的洪流中要堅持下去,我們相信上帝要籍著音契的投入,在我們的文化中產生一股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力;當每一次台灣發生重大的事情,音契透過作曲家的手,合唱團的口和樂團的演出迅速的向時代發聲,以基督徒的立場,從上帝的眼光對這個時代發出我們的聲音。事實上音契在異象的選擇上是一條窄路、一條不容易顯出果效的路,但感謝神多年來給音契機會,我們從來不敢高估自已的地位和能力,因著上帝的恩典讓我們可以持續的成為基督徒對時代回應的代言人之一。進入廿一世紀,音契成立財團法人基金會,回顧過去,瞻望未來,我所想到的是聖經裡的一段話:「一粒麥子不落到地裡死了,仍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但願我們仍然能持續懷抱一份理想,邁步向前,成為新世代的見證人。


「生命的光芒」陳若漪(音契合唱團女低音)  

  幾米有本書,叫做「我只能為你畫一張小卡」,我不會畫畫,所以,我只能為你們 (所有的音契人) 寫篇文章。

  一直在想,生命像什麼?人與人之間,到底是怎樣的關係?在團契裡的弟兄姊妹,是怎樣的不同?又怎樣的相識相惜?每個階段,想到的答案不太一樣,有的體會也不同。如今在我腦海裡出現的,是一個人,身邊充滿了點點光芒,不同的光芒交織,成為模糊不清的道路上小小的引導與陪伴,點點光芒的熱度,讓行走的心,被暖暖的包著。

  對我來說,你們就是上帝給我的點點光芒,每個人是一個小小光點,有屬於自身獨特的亮度,熱度,在我生命中,帶來了數不盡的感恩與溫暖。是這樣的體會,讓我忽然領悟,原來上帝的愛是這樣奇妙!我的身邊,被無盡的光點圍繞,無時無刻,不被從上帝來的愛這樣呵護寶貝著,當我仔細去看每一個看似渺小的點,就會看見一個無窮生命帶給我無盡的驚奇和體會,就好像一個小球,裡面卻藏了一個大大的銀河系,是那樣的無法忽視。而點點光芒交會時散發變換出不同的生命光彩,交織成生命色盤上美麗的七彩線條,在空中畫出最美的圖案,讓人讚嘆欣喜。

  聽說,生日的人有特權隨便亂講話。

  所以,我要謝謝上帝,讓你們成為我生命中的光點,我要謝謝你們,願意綻放你們的光亮,散發你們的熱度,將它傳到我身上。

  我常想像,自己的手上握著滿盈的光芒,自你們而來的光亮,讓我得以擁有,然後,我小心翼翼的把手心放開,這些光點,會慢慢地隨風飛到各個地方,飛到其他人身邊,形成圍繞別人的光,於是,這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發光。

  希望,我也是你們生命中的某個小小光點。

  二十歲的第一個生日願望,誠懇的放在你手上,請你幫我許一個你想要的願望,因為你配得一個生命對你的感謝,配得祝福(其實我很奸詐,因為這樣我就有了非常多不同的生日願望)。

■這是我二十歲的生日感言,音契對我來說是個很特別的地方,是上帝給我另外一個很特別的家,這個家裡面的人平常可能不太講話,可是每個人都用音樂在寫生命。上帝讓我可以是這家中的一份子,是祂給我最美好的祝福。

(註:本文經作者同意轉載自音契網站留言版)

天生的浪漫,
讓他悠游在擊樂的國度二十餘載
如今,浪漫依舊,
在乎的卻是音契這個屬靈的工場
訪問整理/鄭逸伸  
  從原本的作曲主修,轉換跑道到打擊,對連雅文來說,是一連串偶然拼湊出來的結果;一次臨時替補鼓手的樂團經驗,讓他從此脫離了合唱團中唯一男生的困擾,也初次嚐到在台上合奏演出的滿足。回憶起換跑道的轉捩點,連雅文不禁莞爾:「學生時代就不受拘束的個性,在作曲時依然是一派浪漫,卻和凡事講求規矩的老師,在許多想法上不能契合,讓我在作曲上屢遭挫折,生活也變得很不快樂;但一次樂團的演出,老師看見我在舞台上敲敲打打的滿足模樣,覺得我可以從打擊中得到更好的成就,竟然主動建議我換打擊為主修,當下我二話不說,馬上答應了他!」。作曲老師的一句話,連雅文成了臺灣第一個打擊主修學生,跟隨美籍擊樂家 Michael Ranta 學習,用手裡的棒槌,延續對音樂的初衷。

  83年赴維也納深造,短短兩年的時間,以特優成績跳級取得演奏家文憑返台,在三校聯合管絃樂團(NSO前身)擔任打擊演奏家;86年7月成立了台北打擊樂團,從小客廳的合奏練習開始,連雅文帶著樂團,自嘲是一個大傻瓜牽著一群小傻瓜,走遍了臺灣每一個角落:醫院、公園、教會、學校、社區、監獄…,為的只是一個理想:把屬乎擊樂的熱情與活力,傳遞到每個需要被關懷的心靈。一股傻勁,一群傻瓜,卻在沒有強大經援的景況中,一路走來就是十五個年頭。

  在工作中的見情見性,同樣在信仰中表露無遺;從小被外婆牽著上教會聽聖經故事,讓他日後也以感性的態度投身在詩班的服事中,學生時代就參與「凱歌詩班」的服事,之後也指揮信義會北區聯合福音詩班近十年。在服事之中,連雅文深刻的領受了從天而來的喜樂:「每每在練唱、獻詩時,我就從音樂與詩歌中感受到那股扎心的力量,讓我在服事中感動不已,也從當中敬拜祂、讚美祂」。雖然也會在服事之中遇到種種挫折,在在是其中的功課,卻讓他對神的心意有更深的體會:「在團隊服事中,同工之間的摩擦總是難免,但有一次我難過的跑到禮拜堂中,向神訴苦,神卻在禱告中讓我明白,祂看重我和祂之間的關係,遠勝過一切服事的果效」。

  86年回國之後,便陸陸續續的參與音契演出的服事,也積極的邀請擊樂後進,參與演出金希文老師作品時,往往份量極為吃重的打擊部分,卻從來未敢想過,一日將投身在音契的服事團隊中;三年前音契策劃會成員在陽明山上的退修會,神把音契的負擔放在他心中,他卻不斷地問:「我可以嗎?真的有這個把握嗎?」直至去年夏天,連雅文明白,神要他作的,是再一次的付出熱情和傻勁,不同的是,這次的付出,是要來服事音契這個大家庭:「看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突然有一個想法,現在不作,更待何時?恐怕以後要作,也沒機會了」。

  在面臨轉型,重新以文化藝術基金會再出發的時刻,連雅文加入了十七年來同樣是辛苦經營的音契服事團隊,談到對音契的願景,他眼中有異樣的光芒:「近一年來,我確實看見了神對臺灣音樂家的愛未曾終止,身邊幾位從前放蕩不羈的音樂家們,竟都被扭轉歸向祂!」,他期盼能邀請更多的基督徒音樂家參與音契的演出服事,讓音契的見證更美好:「十七年來,音契本身的存在,就是一個神蹟與見證;合唱、樂團和睦的團契,更是讓我們能誇口,因為信仰讓我們和其他音樂團隊如此不同!但要在文化圈中繼續作神的見證人,我們必須在行政、藝術、出版……等各方面更加的專業化!」,2002年,連雅文推動音契室內樂集的成立,希望藉此和教會有更多的連結:「室內樂集提供教會更多元的資源供其利用,也讓年輕音樂家能有更多服事的機會,這也是我們幾經思考,音契和教會成為親密戰友的一個方式」。因此,憑著一派浪漫委身音契的他,也期待有更多的人,投入在這個深耕文化的服事中,因為多一個人的擺上,就會給音契多一分熱量,在這個寒冽的世代,融化更多需要的心靈。

  第二種將介紹的吹管樂器是雙簧管。它有個圓錐形的管身和略膨脹的喇叭口,吹口的一端裝有兩片簧片,一般以木製為主。雙簧樂器很古老,而且流傳很廣,古代埃及、希臘、羅馬以及差不多所有亞洲國家都有這類樂器。雙簧管的前身有好幾種,現代雙簧管則是由17世紀法國人菲里多 (Michel Danican Phil-idor)和哈特赫(Jean Hotteterre)改良自軍樂隊或戶外音樂常用的蕭姆管(shawm ,法國人稱之為「hau-tbois」(意為可發出高音且大聲的「管」),雙簧管之英文名稱(oboe)可能是來自法文名稱之音譯。在貝姆(Theobald Boehm)為長笛發明出一套複雜的鍵紐系統後,法國的樂器製造師傅也將此按鍵系統應用到雙簧管的製造上,並在1880年開始銷售,現今所見的雙簧管始於此。

  雙簧管通常以黃揚木、巴西枚瑰木或黑檀木製作,呈圓錐形,可分作三個部份 :上管、下管與喇叭口,音域可達三個八度,其特點在於聲音有豐富的色彩,在圓滑奏中,顯現出一種富有特性的憂鬱,常被用來表現田園風光的氣氛。雙簧管的發聲原理是將籐皮屈曲截成兩段製成簧片,用線把稍微分隔開的簧片緊緊纏繞在金屬管上,再嵌入軟木管中,作為簧片與管身之間的墊子。雙唇含住簧片,吹氣至管中,則兩個簧片會隨之振動而發聲。音高的控制由音孔開合和吹氣對於簧片震動的控制來決定。

  雙簧管的音域很廣,在管絃樂團中相當於合唱團的女高音。低音音色淒涼,中間的音色哀怨,高音音色則有無可奈何之感。但其獨特的高亢音色,可以輕易穿越管絃樂團,或在弦樂伴奏下擔任主奏。從韋瓦第、阿比諾尼(Albinoni)以降,到理查.史特勞斯,甚至更近代的佛漢-威廉斯(Vaugham-Williams),都使雙簧管展現明顯的多樣性。

  柔音管(oboe d'amour)及英國管(cor anglais) 與雙簧管是一族的樂器,但比雙簧管大,聲音較低沈,音色較柔和。現代交響樂團中配置兩支雙簧管,吹奏不同聲部,不過有時兩者亦吹同一聲部。大型管絃樂作品有時也有第三支雙簧管,有需要時由他同時負責英國管。

蒙記念的賙濟財務專欄
鍾惠蘋(音契財務組長)

「哥尼流,你的禱告已蒙垂聽,你的賙濟達到 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使徒行傳十:31

  每次讀台灣傳教史,如馬偕、載德生、劍橋七傑,更多名不見經史的國外傳道者,皆令我為之動容。他們憑著對神的愛,秉著奉獻心志和傳福音的熱忱,遠離家園,到一個言語,生活型態,風俗習慣迥然不同的陌生國度。很難想像他們當時所要面對與需要克服的因難。除了生活困苦的窘境;疾病的肆虐;對故鄉的思念;對外更是面對懷著敵意,滿是毀謗、懷疑、破壞的居民;但此時他們卻要釋出更大的善意、包容與愛心。因為要傳的是愛,他們的一言一舉,都在見證信仰的生活啊!神是他們唯一的幫助,我想除了禱告再禱告,一次次回到主面前,來堅固最初的感動與異象。我確信他們的禱告、淚水和賙濟都如馨香之祭,蒙神紀念了。默默地像種子埋在荒山野嶺,窮鄉僻壤,獻上了一身,也留下一世的典範。

  這個月的捐贈,特別要說明的是經常費和影音製作各入30萬,是去年底的捐贈因考慮於稅率的因素,故先暫入校園音契之帳下,現因經常費的缺乏和預定錄製古典聖詩,需要有編曲,印刷等錄製費,期使各項收支力達平衡實際,故將此轉至基金會下之二項目中。

  四月,在萬紫千紅,生意盎然的春天,音契也舉辦如音符串連的十多場各具特色的音樂會,你的邀請與耹賞是對演出者的尊重,也讓音契「不計成本」的支出,得到最正面直接的鼓勵。


音契基金會 3 月收支報表 單位以新台幣計
項目上月結餘奉獻收入(劃撥/現金/包括利息等)支出本月結餘累計結餘
經常費-$600,247$424,528$245,963$178,565-$421,682
音樂佈道會$32,051$33,000$26,195$6,805$38,856
青少年事工$3,500$0$0$0$3,500
影音設備$0$300,000$0$300,000$300,000
音樂會$193,185$750,000$707,528$42,472$235,657
藝文廣場活動$56,321$181,200$24,262$156,938$213,259
室內樂集-$9,107$0$44,570-$44,570-$53,677
詩班訓練$0$128,500$34,000$94,500$94,500
 消息與代禱
  • 樂團大提琴團員張安琪5月1日在高雄中山大學舉行碩士班畢業獨奏會,請代禱。
  • 合唱團鄭逸伸弟兄3月28日晚上住處遭竊,請為尋回失物代禱。
  • 樂團黃曉薇老師於3月5日生女兒,取名林俐廷,恭喜!
  • 合唱團吳碩傳弟兄於3月26日喜獲一女,恭喜!
  • 樂團張馨心老師的父親罹患食道癌,現靠插管進食;血管檢查報告發現血液因插管被感染,情況不樂觀,請為張伯伯代禱,亦求主賜馨心足夠的體力與心力。

國際室內樂節
巴赫廳與神召會音樂會均為索票入場 詳電:2585-0866
  • 4/25-5/5 謝震隆攝影作品展
  • 4/26(五)19:30-21:30 巴赫廳 蘇正途小提琴獨奏會
  • 4/27(六)15:00-17:00 巴赫廳 得勝銅管五重奏
  • 4/29(一)19:30-21:30 國家音樂廳 音緣際會-日台國際交流音樂會
  • 4/30(二)19:30-21:30 巴赫廳 柳瀨洋豎笛之夜
  • 5/01(三)19:30-21:30 巴赫廳 蜷川泉小提琴獨奏之夜
  • 5/02(四)19:30-21:30 神召會 日本Euodia室內樂團
  • 5/03(五)19:30-21:30 神召會 日本Euodia室內樂團VS.音契聯合音樂會
  • 5/04(六)15:00-17:00 巴赫廳 音契絃樂四重奏
  • 5/04(六)19:30-21:30 巴赫廳 現代樂之夜
  • 5/05(日)15:00-17:00 巴赫廳 Agape木管五重奏
  • 5/05(日)19:30-21:30 巴赫廳 潔璐品聖詠之夜
巴赫廳音樂會
自由入場,坐滿為止

  • 5/11(六)PM7:30 (索票)
    四把提琴手之趙恆振小提琴獨奏會

契友音樂會
    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 5/09(四)PM7:30
    清川玲子、清川泉雙鋼琴演奏會
  • 5/28(二)PM7:30
    陳建銘2002單簧管重奏會

捐贈戶名: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郵局劃撥帳號:19577978
銀行帳號:140-150-199345
(第一商業銀行 北台北分行)
出版者/財團法人音契文化藝術基金會
    音契合唱管絃樂團
發行人/潘 冀   總 編/連雅文
美 編/鄭聿君   電子報/李書惠
※ 本報為Html格式,您必須在網路連線狀態下,才能看到報中圖片及連結外部網址 ※
本刊文章若蒙轉載,我們深感榮幸,若告知本刊一聲,將更感激
...............【欲取消訂閱本報者請來信】【閱報疑難詢問】...............